這首歌曲是我的第一首洞簫練習曲!低音 So 是整首歌曲的最大挑戰~~~
洞簫音色很適合這歌曲!很適合我這個初學者~~~



望春風

作詞:
李臨秋    作曲:鄧雨賢

獨夜無伴守燈下 冷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 見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 誰家人子弟
想要問伊驚呆勢 心內彈琵琶

想要郎君作尪婿 意愛在心裡
等待何時君來採 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 開門該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呆 被風騙不知













1933年初春,和風拂面吹來,作曲家李臨秋漫步於淡水河畔,對岸觀音山的美景倒映在河水上,腦海一片清明之際,突然浮現「西廂記」裡的詩句:「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接著便思如泉湧,望春風就在李臨秋望山望水的閒情下誕生了。

李臨秋雖指受過國民小學的教育,但他對中國文學情有獨鍾,所以將詩中牆移花動的靈感完整保留下來,而且又趕上自由戀愛興起的時間,將少女少男情竇初開,記靦腆又期待的情懷細膩描述。這首歌旋律易學、易背、易唱又好聽,曾被台大學生稱作是台大地下校歌。

《望春風》是每一個台灣同胞都能夠朗朗上口的歌謠,即使是不諳台語的外省人也可以哼上幾句;甚至留學海外的台灣學子,每於思鄉情切、孤單寂寥時,就用《望春風》的音符來填滿內心的空虛,也常在聚會時合唱這首人人都會唱,又能溝通彼此心靈的歌謠名曲。《望春風》非但是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台灣歌謠,更已成為世界各地的台灣人族群認同的象徵之一。   

近年來,在整理台灣文化的系列活動中,《望春風》的作詞者鄧雨賢先生更是被推為台灣歌謠的重要作詞家之一,甚至有「台灣歌謠之父」的美譽。

台灣電視公司基於此,還精心策劃拍攝「望春風」電視劇,藉以描述鄧雨賢才華洋溢卻短暫的一生。而《望春風》一曲,也理所當然地收錄為該劇的主題歌。      
                     
此外,《望春風》還有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歌詞中的「十七八歲未出嫁,見著少年家」,據李臨秋生前的交代,應該要唱成「當(ㄉㄥ)著少年家」。按臺語中的「當(ㄉㄥ)著」,是無意邂逅、不期而遇的意思,與「見著」、「遇著」的意境相差甚多,唯有使用這個字眼,才足以表達男女不期而遇、四目相對的「觸電」感覺。而即使在60年後的今天,望春風仍一直被傳唱著,包括許多新興歌手如陶吉吉、朱約信(豬頭皮)都曾將望春風加上各種曲調,重新翻唱,賦予老歌新風貌。



望春風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旳台灣民謠,如果說「只要有台灣人的地方就有望春風的聲」,似乎一點也不誇張,它的歌詞意境優美典雅,歌曲旋律動人,令人百聽不厭,難怪它能夠傳唱不絕,成為台灣民謠的經典之作,在台灣民謠的地位屹立不搖。


這 首歌主要在表達思春少女的懷春情態,含蓄而真確,對愛情充滿了熱切的期盼,又羞澀而矜持,種欲語還休的含蓄情懷,傳神貼切的在這首歌中充份的流露出來, 「而想要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對情愛熱切嚮往,又顧及到少女的矜持而忐忑的情緒,細膩的思春情思,似乎唱出了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少年歲月的生命戀情 來。


「望春風」這一首歌的歌詞是李臨秋先生作的,歌曲是鄧雨賢先生作的。
李臨秋先生在創作「望春風」這首歌時只有二十五歲,可知他年輕時代便與台灣歌謠結緣,但是他創作的時間只有十幾年,而且限於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終戰初年 以一曲「補破網」風靡全省,之後有三十多年的歲月他都封筆,封筆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合作寫曲的人難覓,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其後,日本的歌曲泛濫於台島,有人說 他的封筆或許是對這種「鄭聲之亂雅樂」的無言抗議吧!是不是如此,我們已經無法查考,因為李臨秋先生已於一九七九年逝世了。


雖然他真正的創作時間只有十幾年,但是卻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望春風」、「補破網」、四季紅」、「人道」、「相思海」等曲子都是他作的詞,這些歌謠都是台灣歌謠中名聞遐邇的經典 之作。


他的歌詞都是順乎自然的創作,看來通俗,讀來順口,但是意境深邃幽遠,具有直接的表現力,他經常平凡的生活情節中,細膩而貼切地勾劃出人生的道理、男女私 情、寫下令人永難忘懷的歌詞,如望春風」這一首歌,傳神的寫出思春少女初戀的情緒,那種有如小孩子放鞭炮、想點又怕的心理,表達得微妙而貼切。


也因此使得「望春風」這一首歌傳誦廣遠,甚至在國外的台灣留學生,每於思鄉心切、孤單寂寥之時,用「望春風」的音符來填滿內心的空虛,聚會時更經常合唱這首人人會唱,又能溝通彼此心靈情感 的民謠。黨外運動時,「望春風」也常成為黨外人士籍以來表達熱切期望早日實施民主心緒的一首歌。


當然「望春風」一歌,之所以能膾炙人口,其旋律之優美更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它的作曲者鄧雨賢先生更是功不可沒,F大調的曲子,旋律易學、易唱、易背又好聽,加上典雅的歌詞,細膩的描述出少女情竇初開,既靦腆又期盼的情懷,詞與曲兩相輝映,才造就出這樣一首雅俗共賞的美麗歌謠來。
(王灝)





「望春風」的感人故事

2003.05.14)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遇著少年家………..


一、電影「望春風」的故事內容
這首少女思春的美妙旋律當中,隱藏著一個感人肺腑的悲戀故事。我就把因為這首歌曲轟動而衍生出來的同名電影的情節講給大家聽。

農村少女秋月,家貧如洗,父親不幸身受重傷,卻無力醫治。繼母阿香想把秋月賣入娼寮。當時,大東紅茶公司蔡秘書欲重金迎娶秋月,遭阿香拒絕。秋月為了救父 親,不得已賣身到臺北當藝旦。與秋月相戀的黃清德受此刺激,赴日本留學,數年後學成回臺灣,任職於大東紅茶公司,苦於無法查詢秋月下落。大東公司董事長的 女兒惠美暗戀清德,她的父母亦有意招清德為婿。在慶祝大東公司成立十五周年的園遊會中,名噪一時的藝旦秋月被邀參加演唱,不期與清德相遇,兩人舊情複燃。 當時蔡秘書亦認出秋月,緊追不捨。惠美得知清德與秋月的關係,禁不住傷心落淚,後又暗中幫助秋月贖回賣身契,讓秋月恢復自由。秋月獲悉內情,深為感動。為 了清德的前途,秋月故意投入蔡秘書的懷抱,遭不明原委的清德痛責,秋月悲愴欲絕,臥軌自殺,後被救起送入醫院。臨終,她祝福清德和惠美婚姻美滿,最後請藝 旦彩鳳唱一曲《望春風》,淒然而逝。

註:這是一部無聲,黑白的故事片:望春風。臺北第一電影製作所1937年5月出品。聘請詹天馬做為該片的辨士。
導演:安藤太郎、黃樑夢。主演:陳寶珠


二、望春風的創作背景
西元一九三三年,【望春風】發表,古倫美亞唱片發行。

【望春風】 詞:李臨秋 曲:鄧雨賢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遇著少年家,
果然標誌面肉白,誰家人子弟,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想欲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月娘笑阮憨大呆,茯風騙不知。

這 首【望春風】是福佬系的李臨秋和客家系的鄧雨賢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可說是詞以曲傳,曲以詞揚,相得益彰。作詞者李臨秋寫出【望春風】時才二十四歲,據說是 某日他漫步於淡水河畔,眼見對岸觀音山的美景倒映於河水之上,正當腦海一片清明之際,突然浮現「西廂記」裡的詩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不禁深深 讚嘆於這般將少女們情竇初開,心動又羞澀的情懷生動的描寫,此時的李臨秋,在傳統的文學之中終於找到了他創作的泉源,同時他又能巧妙地抓住當時時代的獨特 民風,適時地加上了「月娘笑阮憨大呆,茯風騙不知」的俚俗語詞,彷彿呈現出豐富的畫面般,畫龍點睛地表達出妙齡少女對她心中深深思慕的對象,那種羞澀含蓄 而溫柔的期待。

至於當年之所以寫下這首雋永而生趣的【望春風】,根據李臨秋自己的說法,乃是為了替那些情竇初開,但卻身受傳統禮教束縛的少女們爭 取所謂的「發言權」,他在晚年追思此歌曲時,曾以日文紀錄當時創作此曲之緣由,其大意如下:「此歌曲是一九三三年我散步於淡水河畔,一面遠眺觀音山所做的 歌詞。十七、八歲的少女,和如春般的那山、那河,是多麼值得讚頌;我不惜將那羞澀祕藏於心中壓抑的思春苦澀少女情懷,向世上的男性表達出來!」
在這首【望春風】中,鄧雨賢嘗試以宮調式的傳統五聲音階譜成,旋律優美雅致、柔情款款,充分表露出幽邃含蓄的意境,它所散發出的青春之夢,永久牽引著世人的心弦。

而成立於西元一九三七年五月的「第一電影製片所」所開拍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委託李臨秋將流行歌曲【望春風】的歌詞改編為劇本,再由鄭得福改編為電影腳本。這 部敘述家境清貧的女主角秋月,因家庭劇變委身淪為藝旦,又為顧及私定終身苦學返國的男主角清得的前途,不得已將他讓給公司董事長千金而產生的一段淒美的愛 情故事,最後在【望春風】的歌聲中結束了這段可憐無望的春夢。

三、台灣歌謠奇葩鄧雨賢
鄧雨賢,西元一九○六年七月二十一日出生,桃園龍潭客家人。其祖父輩共九兄弟,即出了三名秀才,可說是當地著名之書香門第。

當鄧雨賢三歲時,隨著父親舉家遷居至台北,九歲入「艋舺公學校」,十五歲時入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西元一九二五年鄧雨賢順利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之後,被 分發至台北「日新公學校」擔任教職,約三年之後因為對音樂深深著迷不忍放棄而毅然辭去教職,單身遠赴日本東京歌謠學院研習音樂課程。

西元一九三一年,鄧雨賢正式投身台語流行歌壇,創作出【大稻埕進行曲】,並於西元一九三三年進入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成為其專屬作曲家,此後陸陸續續推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曲子,短時間內即躋身於當代作曲界的「四大金剛」之一。

鄧雨賢所創作出的音樂作品,大多深受人們喜愛,可說是叫好亦叫座,可惜他從事作曲的時間相當短暫,僅僅限於西元一九三二年至西元一九三八年之間,但他所遺留 下的【望春風】、【雨夜花】、【四季紅】、【春宵吟】、【滿面春風】、【碎心花】……等等為數將近五十首的作品,首首動聽感人,時至今日仍有多人傳唱、翻 唱,正因如此,在台語歌壇中,鄧雨賢與其歌曲創作之地位可說已永垂不朽。

此外,鄧雨賢對於小提琴、鋼琴、曼陀林和吉他等樂器的造詣都頗為傑出,而 他用來創作譜曲的工具也大多是使用這些西洋樂器,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使使用的是西洋樂器,但他所創作出的音樂作品之中仍具有極為誠摯的「台灣民謠風」韻 律,故此,世人尊稱鄧雨賢為「台灣歌謠奇葩」,殊不為過。然而,天妒英才,鄧雨賢不幸於大戰結束前一年的西元一九四四年逝世,得年僅僅只有三十九歲。


《資料來源:網路 》


延伸閱讀:    

◎2007(春分)---洞簫記

◎2007(秋分)---北簫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hung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