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作者:佚名


簫是黑色的。這似乎暗示著,簫和夜晚有關。或者說,和一個人的沉默有關。
簫管上的竹節往往裸露,沒有人工刮淨,這似乎是簫的製作者對簫的某種界定---這是否意味著簫是一種更質樸、更少修飾、更接近世界的原在的一種樂器?

簫是六孔,而同是竹製的管樂笛卻是七孔。簫比笛要有更多的節制、表達上的耐心,掩埋更多的難言之隱,節奏要更緩慢,音質也更低沉。

簫是豎著吹的,吹簫者必須低著頭----這構成了對靈魂深處的體察、叩問,和對大地赤子般的傾訴、敬畏的姿態 (橫吹的笛則更像與萬物的攀談、依偎)。
相比笛----笛是出世的,而簫是入世的。
笛是春天和夏天的樂器,而簫是秋天抑或冬天的聲部。
笛適合在清晨和黃昏吹奏,而聽簫最好的時間是午後和夜晚。

笛是音樂中屬於鄉村和童年的那部分,令人想起花紅柳綠、鳥鳴瀑響、牧牛晚歸、炊煙裊裊的田野風光,而簫更切合中年和老年的心境,令人懷想秋天的薄霜、夜空中寂寥的星辰、斜掛的瘦月、板橋,和早行人的行跡,還有冬天高原雪落的聲響。
笛聲滿含春光盈手的欣喜,而簫聲滿懷別 離的感傷----簫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歌喉。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節愁腸。

中 國古代文人----這是中國最落落寡歡、最失意、最易受傷害、最命途多蹇的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們內心充滿了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憂患、對芸芸眾生的悲憫, 和報國無門的悲憤以及老之將至的悲涼。他們或窮途而哭,或隱跡市井,或獨行於蜀道,滿腹的怨氣落筆於紙,是滿紙狂癲的草書,書寫成文,是滿篇的國憂民患, 削竹成簫,是悲涼的簫聲。在流放之野,在貶居之地,在隱居之所,他們月下飲酒, 石上吹簫,把自己吹成一根根骨節裸露的簫管。

中國古代文人,阮籍是一管簫,杜甫是一管簫,柳永是一管簫,辛棄疾是一管簫。
"雲間有玄鶴,抗志揚哀聲。一飛沖青天,曠世不再鳴。"(阮籍)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
翻開五千年中國文明史,滿紙都是悲憤不已的簫聲----(江 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hung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