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笛製作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作者:陳正生 來源:拙風文化網
簫笛歷史悠久,製作簡易,使用方便,音色優美,表現力豐富,深受人們喜愛。
簫笛的製作,建國以來雖然有較大的改進,但近年出現停滯現象。
目前,簫笛的製作和研究,尚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在遺稿高檔產品質量時,如何重視提高那些普及品的質量。
樂器性能的提高,應該表現在製作水平的提高上。製作水平的提高,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那就是既要講求高檔產品製作水平的提高,更要講求普及品製作水平的提高。而在講求經濟效益的今天,普及品的製作往往容易被人忽視。而普及品的提高是有其深刻意義的。
首先,它能刺激初學者濃厚的學習興趣,擴大普及面,從而為中、高檔產品打開銷路。
其次,有利於為高檔產品摸索、積累大量經驗,從而促使高檔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在大量普及品製作過程中出現的眾多偶然性,其中就隱含著提高產品質量的必然規律。
第二,在過分強調"傳統工藝"前提下墨受陳規。由於因循思想,使我們對存在問題失去探索力、失去了進取的目標。建國以來,簫笛--尤其是笛的製作,對所取 得的成績和現存的問題,過於謹小慎微,對傳統工藝是繼承得多、發展得少,因而簫笛製作、演奏和理論上好多重大問題,都無法得到圓滿解決。
墨受陳規表現在:
一、對音孔過分強調統一。
簫笛的音孔從來就是以勻稱、大小統一作為質量優良之標準的。的確,音孔勻稱統一,它不僅能給人以外在的美感,而且音量也確實比較平衡、音色也容易統一。問 題作品能夠有其兩面,正是由於音孔的大小和形狀過於統一,致使對簫笛製作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設置了重重障礙。近來,我對難以對付的第六孔"叉口"音準的最 終解決,和六孔簫孔位及音準的解決,都是有意識地利用了較小範圍內音孔大小的變化,對管內空氣柱同管壁摩擦係數的改變而實現的。
二、尺八不封頂。
日本尺八的製作,保存了古制,是不封頂。福建南音尺八和台灣簫也是不封頂的。尺八不封頂,不僅使演奏增添困難,而且對低音尺八的製作增添困難。泉州市民間 樂團王大浩先生《"尺八"的改革探索》一文(《樂器》1983年第6期)中提及,製作長84公分、內徑3.4公分的低音尺八,就是用塑料薄片封頂的。王大 浩的動機可能僅僅是為了吹奏時省力,但他可能沒有注意這偶然想法的真實意義:那就是不封頂,這麼粗的管徑幾乎是無法成聲的(因為難以形成駐波)。
三、認為簫笛的材料非竹不可。
簫笛自古以來都是用竹製作的。竹,作為製作材料確實有不少優點。但是若把它作為研究材料,卻有極大的缺點。
第一,具有極大的變異性。
研究過程中,由於竹管具有變異性,竹質材料的優點具有偶然性,從而使人無法在新的設計著找出理想的東西。我在進行排簫單管設計時,便是採用同一材料,相同 的成聲條件,簫管不同的共鳴方法進行成聲試驗,把新設計同傳統設計進行音質對比。結果是涇渭分明,無須借助儀器,僅憑直覺就能使人明顯地覺察到傳統工藝的 不足。若用竹作為試驗材料,即使得出結論,也會使人陷入無休止的爭論之中。
第二,竹笛改良的方案層出不窮,加鍵竹笛亦多有新品種問世。加鍵竹笛的造價雖然並不低廉,但更大的問題是竹材的機械強度。這也是影響加鍵笛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過去,人們曾試圖用硬木或金屬替代竹,結果因質量差而停用。目前日本尺八因理想的竹材難以尋覓,故多製作木質尺八。木質的音色確實比竹質的遜色。但其差異 在何處,結論也過於簡單。根據個人多方面製作、比較的結果,我懷疑在車削過程中的加工工藝和管型的設計有問題。若此方面加以研究和改進,再加上木材的改性 處理,或許問題能得到解決。
而今是塑料世界,塑料名目繁多、性能各異,只要細心搜求,可以相信,是能找到竹子理想的代用品的。曾有人主張從仿生學的角度製作"人造竹"。這有設想新 奇、大膽,但還是切合實際的。不過"人造竹"應該是什麼樣式,看來是根本問題。"人造竹"應該具有竹的聲學特性,也就是要具備竹的彈性,內壁具有對管柱振 動同竹相似的條件就行,至於竹質的本身毋須模仿。而各種性能迥異的塑料,為我們的"人工竹"研究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三,對簫笛竹質材料抱消極被動態度。
竹木等天然材料,由於手水土氣溫等自然條件的影響,材料的聲學性能差異很大,因此良竹難覓。對於這些天然材料,人們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表現為具有極大的被動性。
首先,傳統的加工工藝缺少對有缺陷柱子的處理研究,使不少"不良"(有缺陷)的良材不能發揮作用。例如,我曾到樂器廠弄到幾支紫竹,竹質都很好,但由於柱子都傷了皮,所以被剔出。但是這一類珠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以後,是完全可以發揮其良材作用的。
其次,竹子容易蛀和裂,民間流傳著竹子醚化和鹵化的方法。但是從未聽說過哪家樂器廠做過這方面的試驗,並進行統計分析。樂器廠有成千上萬的竹,找幾支性能極其相近的加以不同處理,並進行定量分析,相信從中一定可以找到許多極其有益的經驗。
此外,良材畢竟難覓。大量的普通材料是否通過化學處理來改善它的性能呢?現代的實驗工藝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效手段。能否一試呢?例如將竹子進行"矽化"或"離子處理"以後,相信竹質的有列的差異一定回變得很小。
第四,模仿與吸收的問題。
目前簫笛製作中關於"洋為中用"的問題,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現為,對西洋樂器模仿的多,而消化吸收得少。
一、套節的利弊
簫笛的音高受氣溫的影響很大。為了便於演奏,目前製作較考究的簫笛都裝上銅套節,用來調節氣溫對音高的影響,使用起來比較方便。現在對套節的製作越來越精 細,但是對於它的功效也並不是沒有異議。不少人認為,當套節拔出以後,由於各孔之間的變化不成比例,當然要影響音準。
簫笛的音準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它不僅包括理論問題(例如律制),也包括製作和使用問題,還包括聽覺上的心理問題。對於簫笛套節的非議,在理論上是有根據 的。但就實際而言,簫笛的套節拔開(管柱變長)以後,對於音準究竟有多大影響,由於技術和設備上存在著很多困難,因此卻沒有人作過實際的測算。
簫笛若不採用套節來臨時改變音高,可又提不出更為有效的辦法,那只能算是空談。當然,簫笛套節不是解決音高浮動的唯一辦法,應該認真研究。據本人的經驗,改變簫笛吹孔的溢流量也是一個有效的辦法。總之,解決一個問題的辦法不一定只有一種多方面的研究,於事總有益。
二、為了能自由轉調,不少人,認為鍵是解決問題的"萬能鑰匙"。十二個半音齊全,是簫笛改良的重要目標之一,假設眾多的鍵,是取得十二個半音的有效方法, 但並不是唯一辦法。本人最近製作的八孔簫,不加任何機械裝置,也同樣可以作到輕易地就能奏出十二個半音,六孔笛不加任何機械裝置,同樣比八孔笛的音準性能 要優越得多,而價格的低廉和使用之方便,自不待說。
方法是極為重要的。在歐洲科技史上,曾有過這樣的事:高斯用自己的方法很快計算出了穀神星的運行軌道,可據說大數學家歐拉竟至要累瞎自己的眼睛也未求出。非工夫不深,乃計算方法過於繁瑣。
有人曾以我國古有"義嘴笛"為理由,要製作象金屬長笛那樣的義嘴笛。但只要翻翻歷史,查看一下義嘴笛出現曾幾何時就銷聲匿跡,就可以知道這是不值得提出的。當然,不製作義嘴笛,並非反對對義嘴笛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研究。
第五,對簫笛改良後性能的偏見。
對簫笛改良後的性能常有偏見。不少樂器鑑定會,都要求改良笛能演奏較為複雜的長笛曲,依此作為性能是佛良好的標誌。這是不公允的。首先,竹笛就是竹笛,它 可以吹奏長笛曲,但不應成為重要標準,它應該擁有自己的特點。竹笛一旦獲得了徹底的全部性能,那就意味著它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