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逸浪漫絕響簫  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     安赭 著


長長的,纖細的,那一管斑駁幽暗的竹子……


暗綠泛紫的顏色相伴到終老,是光陰也褪不去的羅裳。沒有輝煌的外表,沒有奪目的光彩,而一聲淡遠的哀鳴,瑩瑩點點,從簫孔中一滴一滴滑落時,心頭也就隨著抽搐、縮緊。那份清越,那份傷感,吹得人魂散腸斷,恍若黃昏細雨霏霏,人去樓空,孤立在沁涼的秋天。


感謝上天,賜予人一顆與簫親近的心。每當那深沉幽寂的嗚咽響起,整個胸腔裡,就迴蕩著刻骨的憂鬱。潮濕昏暗的天空下,蒼茫迷濛的大地裡,無論怎樣的孤獨無助,無論怎樣的空曠落寞,當柔軟的唇瓣輕輕吻上隱約散發著竹管清香的簫口,言語就變得蒼白無力。




簫之器


簫,竹製,豎吹管樂器。柔媚的江南水鄉孕育了清香的簫。儘管其外表樸素,卻有著貴族的氣質,所以它只適於獨奏和重奏。


它 是如此的纖細,天然的竹節,簡簡單單,樸素到毫不起眼。玲瓏的小孔鑲嵌在管身上,也不那麼引人注意。其吹口開在頂端竹節處,初學者利用竹管天然竹節開一小 口作為吹孔,這樣比較容易吹響。功底較深,吹簫時間較長的人可以將竹節打通,利用下唇及下巴將簫頂端抵住,這樣能夠自由控制吹口的大小,加大強弱變化的幅 度。由於簫的吹孔很小,且依管壁厚度向內傾斜,這樣,吹奏時氣流一大反而吹不響了。簫本身的這種結構決定了其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的特性。


見 到簫的第一面,你甚至會懷疑,它是否算得上樂器,真能吹奏出悠長恬靜又深遠淒清的旋律?然而,當手中的簫慢悠悠地響起,深沉而有共鳴的低音區,圓潤而纖美 的中音區,緊張而明亮的高音區,尖銳而乾澀的超高音區,交織在一起,說不上華麗,但一定算得豐富;說不上百轉千回,卻有種凝重的力量直接湧入心底。


簫之史


簫的歷史,洋洋灑灑,譜寫近七千年的滄桑變化。


古 老的簫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的骨質發聲器"骨哨"。"骨哨"用鳥骨削制而成,不由令人聯想到吹奏起這樣的樂器,音符也會似飛鳥一般翱翔於天際。竹子用在 簫的製作上,是始於新石器時代。據說遠古時期氣候較暖,我國黃河流域遍長竹子,所以才會有黃帝命令手下的伶倫採伐崑崙山生長的竹子製成吹奏樂器的說法(見 《呂氏春秋》中記載)。後來華夏大地氣候日益變化,竹子的生長線才南遷到長江流域。據傳,後人將伶倫所訂的律管編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簫。


現 在提起"絲竹"二字,人們自然會想到簫。這種流傳起源於周朝,我國古代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即"八音",其中"竹"就是指簫和 篪。人們第一次得以親眼所見簫做為古代樂器的實物,是從年代為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看似一支簡單的簫管,卻通體透出返璞歸真的質樸的美,訴說著歷 史的風霜。《韶》、《大夏》兩部樂曲,是簫在中國音樂史上經歷過輝煌時代的見證。"韶"是出現在虞舜時代,一部用古代排簫來演奏的古代樂舞,""即是今天 的"簫"字。《大夏》讚美的是大禹治水的萬古公德,這部分為九段音樂的古代樂舞,被稱為"九成"。又因用""伴奏,又稱為"夏竹九成"。而竹在這裡就是排 簫的前身。簫在漢代時也有自己的名稱,為""、"豎"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四孔,西漢時增加了一個最 高音孔後,成為五孔簫)。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經廣泛進入人們的生活。無論獨奏、合奏,還是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處處都可覓得簫的影蹤。西晉一些樂工和文人也摯愛簫 的幽靜典雅,經他們改革後的笛為六孔,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唐代以前,笛簫通常不分,簫更多是指編管的排簫。至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 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時笛簫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豎吹為簫。一直到清代,簫的形制最終確定,沿襲至今。簫的歷史發展,一如它的聲音傳遞的那樣,從容 而淡定。


簫之韻


簫·詩


"人若梅嬌,正愁橫斷烏,夢繞溪橋。倚風融漢粉,坐月怨秦簫。"簫的悲 情,是因為簫的孤獨。懂簫的人不多,終需有緣才能靠近。這緣是從前世的前世就開始累積的,也許,懂簫就要懂得孤獨,耐得住寂寞和等待。詩也是孤獨的,無人 相伴時,中國的文人會借寫詩填詞來排解心中的抑鬱和苦悶。篇篇文字寄予何人?恐怕天涯淪落,需要簫文相依,才能寄託傷情思意,所以詠簫的詩詞格賦得到文人 墨客特別的看重。借簫言賦,寄簫抒情,情景交融之中,簫音繚繞,別有一番滋味。於是簫與詩,成了千古的知己,也是一對傷感的有緣人。


"青山 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的詩句裡,美人獨品簫,幾多的清冷。然而這番感傷又怎及李白在《憶秦娥》裡的描述: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簫聲咽,徒傷別,思情何以寄託?一番難捨難分,唯有簫聲輕,情義重。多情的文人將更多的情懷寄 予一支簫管。"樓上何人品玉簫"以致"哀聲幽怨滿江皋",這是簫的魅力,也是簫的情懷,只還是感念"故人何處?玉簫明月空閒"。只要有簫相伴,即使落魄, 但有了知音感嘆,此情足矣。


無緣的人聽簫只能聽出悲情,有緣人才能感悟其中的別有洞天。西漢辭賦家王褒的《洞簫賦》對於簫的描寫有獨到之 處。賦的前半篇鋪寫江南竹林美景,後半篇寫簫聲,華麗辭藻掩飾不住筆觸繪聲繪色的細膩:"政聽其巨音,則周流氾濫。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聲則清 靜厭僭,順敘卑達,若子之事父也。科條譬類,誠應義理。澎濞慷慨,一何壯士;優柔濕潤,又似君子。"父子君士,人情人倫,都蘊含在洞簫聲中,這份精妙絕 倫,新穎別緻,只有真懂了簫的人,才能把詞句如此這般信手拈來,連綴成篇。


簫·畫


洞簫之美,是 一種夢幻之美,距離之美。憑藉著飄忽於空間的音符為材料,依靠想像的翅膀為工藝,構築了一座夢幻城堡,彷彿近在眼前,伸手卻遙不可及。蘇東坡夜遊赤壁,飲 酒樂甚,扣舷而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便有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如泣如訴的聲音裊裊,鳴鳴然不絕如縷。然而這份 動人的簫音,如同天各一方的美人,唯有於渺渺中懷想眺望,實在難得一見。因此有人說,洞簫的美是只可悅耳不能娛目的。然而,在那些妙筆描繪的畫卷裡,那縹 緲的簫聲彷彿被融化在油彩墨色中,生動鮮活。


畫裡的簫,是歷經滄桑的安閒。陝北漢畫《長簫圖》裡,仙人正悠閒自得持簫而吹,身下有朱雀、雞冠虎、無首龍、長頸獸等隨樂而舞,有蔓草輕蕩,有仙果飄落。

畫裡的簫,是豔麗靈動的飛舞。敦煌44號壁畫《飛天圖》,美麗動人的仙女,五彩的紗飛揚。擎一管簫,於天間仙樂飄飄。敦煌的岩壁上,記載著簫的靈魂。


畫 裡的簫,是山水之間的恬淡。劉俊的《吹簫圖》裡,層巒疊嶂,連綿不絕,而前景江水中,少年坐於船頭,一副俏皮活潑的神氣。恐怕連樓閣中學識淵博的長者,都 被這份輕鬆的情懷深深感動著,不由凝神而聽。王諤的《月下聽簫圖》中,遠山凌厲,松柏茂密,於亭台下悠然吹簫的男子,淡遠超然,彷彿曲聲充溢在天地間,連 高聳的山石也顯得溫柔了許多。


畫裡的簫,是魏晉名士的風骨。清代任頤在《松下聞簫圖》中,將東晉謝安在隱於會稽時日日放情山水與樂伎吹彈為樂的故事描繪出來。寥寥數筆,表現了人物的整個神態,著墨不多,而力有餘。


畫 裡的簫,是女子千古的情愫。明代張路的《吹簫女仙圖》裡,開闊的岸上,女仙盤腿而坐,面部朝向波浪,雙手持簫,依節而吹,儀態悠閒淑雅。江海揚波,簫聲悠 揚,仙女的身後古松掛藤,也好像隨著簫聲搖蕩飄曳。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所作《仕女吹簫圖》中,仕女垂首而立,造型優美,輕撫玉簫吹奏,神態憂鬱,無窮憂愁 溢於言表。張大千的《吹簫仕女軸》,用淺淡的墨色,幾筆勾勒出仕女的嫵媚。心中的思念都貫注在胸前的簫管,幾番愁緒,化作一縷清音。徐悲鴻1926年所作 油畫布本《簫聲》,利用油畫柔和多層次的色彩,讓年輕的女孩多了些悵然;讓古老的簫音,多了些現代感。從古至今,世事變遷,惟獨不變的,是女子傷感的情懷 和那悠遠的簫曲。


簫的品性像墨竹一般高潔,瀟灑出塵。明初畫家王紱志氣高逸,襟度瀟爽,以畫墨竹聞名於世。他也是愛簫之人,曾有一段故事是 王紱孤高灑脫的寫照,也是簫音氣質非凡的佐證。明建文元年一晚,王紱在京城旅舍休息,忽聞簫聲,清雅亮麗,不禁畫興大發,當即揮毫作竹畫一幅。第二天剛天 亮,他就攜帶竹畫去尋訪吹簫之人,心想此人必定也是位儒雅之士,說不定可結為知音。沒想到,出現在面前的卻是一位商人。商人久聞王紱大名,且又有名畫贈 送,當下大喜。次日,他便帶了兩隻鹿茸前來回訪,並請求王紱再為他作幅畫。王紱見此人不過一平庸俗輩,十分懊惱,就笑著說:"人為簫而訪,汝以簫材報。汝 俗子也。"說完,就索回原畫,當著商人的面將其撕得粉碎。


簫·情


簫的清遠,總帶著一些哀愁。然而,簫也許是最好的戀人,最耐得住孤單,最堪等待。愛情不會遺棄簫,簫也能成就神仙伴侶。


對 於每一個女孩子來講,都曾經痴迷於"乘龍快婿"、"吹簫引鳳"的傳說。據漢代《列仙傳》及明代《東周列國志》記載,春秋時期,秦穆公有一女名弄玉,姿容絕 世,聰明無比,善於吹笙。某晚弄玉吹起笙來,忽然好像有和聲從遠處傳來,餘音美妙--似春風習習,似細雨,似白雲悠悠,似小溪汩汩。經尋訪,原來是華山明 星崖上一個童顏仙骨、眉清目秀的少年男子簫史,徐徐品奏紫玉簫,聲達數百里,聽者忘返。簫史被請到秦王殿上,一曲吹完,如仙樂在空,裊裊不絕;二曲奏完, 殿柱上赤龍綵鳳,神態躍躍,似舞似飛;三曲奏後,片片彩雲,飄繞鑾殿,引百鳥而來,鳳翔於天,鶴鳴在地。秦穆公當即就把公主許配給了簫史。後二人成親於" 鳳樓"之上,成親後二人漸不食人間煙火。一夜,夫婦於月下吹笙簫,從天空中飛來赤龍綵鳳,落於樓台前。簫史乘龍,弄玉跨鳳,東去華山,後飛昇去了仙界。那 份浪漫至極的愛情,令人無限神往。

明代畫家仇英,以此故事為藍本,繪製了色彩濃麗明雅、境界宏大繁複的《吹簫引鳳圖》,現在就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段美麗的傳說,伴著簫音陣陣,浮現於縱41.1釐米,橫33.8釐米的冊頁絹本上,好似引來綵鳳在眼前。


更 叫人拍案叫絕的是,這段天上人間的愛情神話也在山水自然之間刻下痕跡,留下絢麗的見證。如今,陝西華山的中峰被人稱為"玉女峰",說是峰上仍有玉女的遺蹟 "玉女洗頭盆"。盆中清水溶溶,冬不結冰,夏不污腐。此外,還有玉女梳妝台、玉女洞、簫史洞。據說,簫史、弄玉到了華山中峰,夜夜吹奏笙簫,常引來鳳凰落 於石上一起和鳴,人們在此修建了"引鳳亭";每當簫史吹起簫來,便有神龍飛來臥在現在簫史洞西邊的一個石窟裡,此洞便名為"名龍窟"。玉女峰雖不高險,景 緻卻極雅緻,正應和了簫的高潔。


簫之曲


夜深人靜時,獨坐幽篁裡,聽《高山流水》的孤傲清高,聽《梅花三弄》的清涼宛轉,聽《平沙落雁》的空靈皎潔,聽《春江花月夜》的優雅空明……人就完全沉靜下來,隨著簫聲起舞在夢境裡,起舞在幻想中。


簫帶來思念。蕭蕭的烏江邊,曾有楚軍在洞簫聲裡,鄉愁如山、思念如海,以致肝腸寸斷,潰不成軍,蓋世英雄又能怎樣,落得個拔劍自刎。


簫指引世外桃源。富春江吹簫垂釣的嚴子陵,在一簾秋雨中與野鳥為朋,結孤雲為伴。


簫也是俗世人傑的佳偶。柳三變"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為簫平添多少放達與灑脫。


悠悠的洞簫聲,如遠古飄飛的歌聲,遊蕩了太多個世紀。只有把情感溶入其中,才能體會到曲子的妙處。一曲簫音,不知道收藏了多少流逝的瞬間,勾起對如煙往事的懷念,更不知還能裝點多少離人的夢境,平添出幾許憂思和惆悵。


簫 性本籠罩著浪漫的色彩,只不過這份浪漫,又是那麼清靜無為,虛無縹緲。道家仙女雲霓飄蕩,羽毛飛昇,舞動在《小霓裳》中;秋夜霜天,碧空如洗,一段《月兒 高》彷彿進入仙境;連續六度上行音調的《杏花天影》帶著清淡高遠的幻想氣質,在秀麗清幽中散發清新鮮亮的味道。簫遠離了塵世,超凡脫俗地隱居山林、情寄山 水,曲也清心寡慾,悠然自得。


"洞簫清吹最關情",含蓄的簫不如笛子那樣嘹喨自如,不如琵琶、古箏那樣激烈,但是哀婉慷慨的情感,也是那麼 動人。《陽關三疊》依依惜別的情分,彷彿回到唐代,盡看王維送友人元二去西北邊陲從軍的情形,"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愁別恨和哀婉之情盡 在一曲之中。


簫從不禁錮於俗世的紛擾。一連串疊、打、顫、贈的技巧,將天、地、人、山、水的運動和形態都描畫得瀟灑、飄逸。《水雲深際》象泉水叮咚流向江河那樣流暢、充滿活力,朦朧的飄逸忍不住叫人翩翩起舞。


簫之旅


那些為心鳴奏的曲子,在耳邊迴蕩;那些為簫記下的文字,也還在飄香。陶醉其中,細細回想無窮的韻味,試問普天之下,何處不聞簫音呢?


浙江→樂清→簫台明月


自古,簫與月是多情的一對。當月光柔柔地洗滌著黑暗,悵悵的簫聲就響起,將一地的青霜凝著落下的情愫,滿滿地鋪開來……古人也曾沉醉在這樣的夜色裡,有風景,有明月,有簫相伴。

傳說周靈王太子晉經過浙江樂清時,被那裡秀麗的風景迷醉,一時興起,遂在樂成的西邊山頂上壘石為台。台壘好後,太子晉坐在上面,情不自禁吹起簫來, 樂曲動人心魄,引來群鶴飛舞。太子晉盡興後,就騎著鶴,翩然離去。那是怎樣的浪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又是怎樣的仙緣,才能博得駕鶴的享受啊。


"簫台明月"是樂成八景(最早叫簫台八景)裡最負盛名的景點,雖無雁蕩山那樣享譽海內外,但在樂清市內也是家喻戶曉。


太 子晉弄簫奏樂的山被命名為簫台山,簫台在簫台山脊,岩圓,峭頂平,望之形似高台。三五之夜,一輪皓月當空,因為山高,佇立山巔望月,分外空曠明亮。周邊和 風輕拂,似簫聲飄緲;林木隨風起舞,如為古人弄簫伴舞……簫台雖是借太子晉的名留了下來,但那份清韻,伴著月圓之夜的一派清輝,一番幽寂,更令世人難忘" 簫台明月"。


河南→開封→吹台


現今河南省開封市郊,戰國時是魏國首都,叫大梁,唐時稱汴州,有古蹟吹台。悠悠三千年的禹王台,承載著兩廟兩祠一吹台。那裡有簫的遺音,也見證過詩仙詩聖的聚會,引得多少文人騷客魂牽夢縈……


阮籍的《詠懷》,抒寫戰國時吹台的簫音遺韻: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簫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戰士食糟糠,賢者處篙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得末。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唐 天寶三年(744年),中國最浪漫的詩人李白與詩中之聖杜甫以及現實主義邊塞詩傑高適在汴州的相會,又傳奇地聚首在吹台。杜甫稱"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 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不敢說三位詩人選擇這裡相聚,是尋訪著簫的遺音,但古祠名勝裡,一定不會忘懷那樣的旋律。一 千二百多年前的盛事,甚至在過了772年之後(1516年),大明王朝的開封人還突發奇想,在古吹台建了個三賢祠,以紀念唐朝三位詩人的結伴登臨。倘若走 進這裡,訪古,感受文人那份高雅超然的同時,耳邊怎能不迴蕩著悠遠的簫音?


吹台,在歷史的安排下,不由得多了些奇幻的色彩。


貴州→玉屏


超凡的聲音,終歸要來自上好的簫管。簫的品種有很多,如音色低沉宏亮的紫竹洞簫,管身上有九個節並刻有圖案的九節簫,管身外塗黑漆、發音淳厚、音色優美的黑漆九節簫,產於黔東玉屏縣的玉屏簫等等。


貴州東部的玉屏縣,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傾斜過渡的地帶,這裡山川縱橫,有許多美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點綴其間,是武陵山麓的一大旅遊勝地。"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玉屏簫的造型、製作和音色別具一格,可謂是珍品中的珍品,是貴州的三寶之一。


相 傳,玉屏簫的製作始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年),距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明、清兩代,玉屏簫曾作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簫"之稱。玉屏簫 採用玉屏和鄰近鎮遠、耀山等地所產的小水竹製作,竹節長而均勻,竹壁厚薄適宜,質地堅實。每支簫的完成,都要經過制坯、雕刻、成品三個流程,七十多道工 序,工藝精細,聲音優美動聽。


玉屏簫素以雕飾精美而著稱,一般是在管身外表涂以古銅色彩,然後雕刻出細膩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鳥獸等各種紋 飾,詩、畫、色諧和。簫史弄玉吹簫引鳳的愛情神話故事也雕刻在"龍鳳簫"的圖案裡。這是兩支雌雄為配的對簫,上面雕刻精緻的龍鳳圖案。雄簫略粗,上刻騰 龍,發音宏亮、奔放;雌簫稍細,上刻綵鳳,音色柔和、含蓄。兩簫合奏,宛如情人對唱,和諧而富有情趣。

玉屏簫音色圓潤、柔美,古色古香,是優良的獨奏樂器,更適於合奏或伴奏,常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合奏,與古琴合奏,效果更佳。在崑曲、越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玉屏簫是重要的樂器之一,多用於表現幽靜、嫻雅等場面。


產得好簫的地方,一定也是人傑地靈。總是幻想到玉屏走一走,恐怕在那裡,不用去尋覓,就能和簫不經意地邂逅。那樣的隨意,又是那樣的自然而然,刻意後的不刻意,也許正是簫的精神。


海南→黎族→鼻簫


海南是一塊神秘的土地,這裡有熱帶撩人的風景,也有簫聲。雖然海島最負盛名的鼻簫和漢族的簫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這個海南黎族喜愛的古老樂器,也同樣有著巨大的魅力。一曲鼻簫的長歌,並不枉愛簫的赤子跋山涉水。


鼻簫,是用五指山區特產的白竹製作而成。簫管約60釐米長,兩端各有一小圓孔,距兩端約10釐米處也各有一小圓孔,共有4個小孔,可以奏出7個音節,為適應鼻孔運氣吹奏,簫身很細,直徑只1釐米左右。鼻簫音質很好,曲調優美,別具一格。


鼻簫的動人,並不只是它的聲音,還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很 久以前,有一對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愛。臨結婚之前,這位姑娘采檳榔的時候,被峒主看見,峒主硬逼著姑娘嫁給他。姑娘不答應,便被關起來。小夥子找了十天 十夜,終於發現姑娘被關在密林中的一個小洞裡。兩人無法相見,小夥子只好唱歌傳情。峒主知道後,又把小夥子抓起來,割掉舌頭,發配到一個荒遠的山林裡,過 了一個月,小夥子又在山洞邊出現。他砍了一節白竹,做成簫,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戀之情。姑娘心領意會,感動不已。後來,小夥子被峒主抓去處死,死前託 人將鼻簫轉交給姑娘。姑娘逃出虎口後,跪在小夥子墳前,悲痛欲絕,把小夥子生前吹奏過的鼻簫曲吹奏了一遍,然後,懷揣鼻簫,長眠在小夥子墓前。以後,鼻簫 便一代又一代傳下來。


一生裡,有愛,就是幸福的。哪怕是還未握在手,哪怕生命已經消散。花開花落幾春秋,紅消香斷有誰憐。幾千年來,簫聲都在不斷地訴說著難解難分的情意。在幽怨的曲調裡,若沒有一個真正讓你思念的人,或許也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和甜蜜。


回過神來,莞爾一笑,再痴,也只不過是一段簫音而已。憂傷,恰似那深不見底的湖,投了進去,也就沒了呼吸。讓心在此刻凝成個結,讓記憶在此刻停滯,今夜只讓圓潤、深厚的簫聲縈繞在周圍。


說不定在迷茫地痛過之後,已經醉了,卻感覺到了絲絲的甜蜜。


伴著簫聲的清幽,安然睡去,不好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hung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